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辅导员工作室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队伍建设 辅导员工作室 正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小镇辅导员”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11/11 19:39:27 浏览:

一、工作室主持人简介

工作室主持人 江梦乐

江梦乐,女,中共党员,讲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团委书记。曾获第九届江西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江西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优秀实践成果和优秀指导老师、江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江西省微团课大赛三等奖、校优秀共产党员、微团课大赛一等奖、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校最美辅导员、优秀共青团干部、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编写教材2部,发表论文5篇。

二、工作室简介和定位

“小镇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学工部以及美术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美术学院团委副书记江梦乐带领“90后”辅导员老师、学生团队共同打造。工作室现有教师成员8名,包括党委学工部思政科副科长汪芯竹,党委学工部辅导员岑雪怡、丁立,美术学院辅导员侯崧岩、汪玲玲、温香平,法学系辅导员钱身康,学生成员37名。工作室负责人在一线辅导员岗位工作,热爱学生工作事业,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在思政研究和辅导员工作实务的各个领域都各有所长,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能有效地发挥特长,又形成合力。工作室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基调,打造“辅导员+学生”成长共同体,专注挖掘校园师生故事和分享思想知识干货,积极探索有效的网络育人模式。

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网络育人”为主要特色,以模块化与品牌化建设为思路,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与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载体,以受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积极宣扬正能量,扎实推动主流价值与思想在网络平台生根发芽。坚持做“有温度的思政引领”,坚持以“五个一”为发展的核心思路,即“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队伍、发表一批高质量网络文章、创作一批高水平网络作品、开展一批高传播度的宣讲活动、形成一批高影响力的网络育人研究成果”,大力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一)理论研究

工作室成员秉承“工作中加强研究,研究中促进工作”理念,通过视听作品创作、网文撰写、专题培训、课题申报、实践锻炼等,打造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队伍,以点带面,推动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精品化、科学化,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至今完成了3项省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目前在研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课题1项,校级辅导员专项课题2项。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在江西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江西省微团课大赛、全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能力竞赛、校级微团课大赛都获得较好的成绩。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等课程讲义的编写。

(二)实践创新

结合美术学院学生的专业特色,工作室教师团队带领着同学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红色文化和艺术创作相融合,助力学校持续打造“美术思政”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在建党百年、建团百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多个重要时间节点,发挥艺术专业优势,策划举办红色作品主题创作展征集活动40余次;我们定期带领同学们前往景德镇几所小学开展“美术支教”志愿服务;积极动员同学们参与到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西省红色走读等比赛中。同学们在专业实践创作中锤炼思想、锻炼成长,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我们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挑战杯全国二等奖、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红色走读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等荣誉。

(三)成果转化

“小镇辅导员”工作室目前已经搭建“小镇辅导员”和“陶美新青年”新媒体平台。“小镇辅导员”全网粉丝量近3500余名,阅读量达到近40万。“陶美新青年”粉丝量8500余人。工作室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原创网络文章,文章紧贴青年实际。并通过短视频新媒体传播形式,作品《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新生第一次班会》、《微光星海》等引发同学们的强烈反响。同学们也可通过媒体平台向我们私信自己的困惑,我们与学生在话题讨论中共同成长,不断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团队成员积极到参与校学工部组织的“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辅导员领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微课堂的拍摄中,用小故事讲政治、讲理论、讲思想。从网文到微课堂到短视频,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化为可听、可视、可读的文化产品,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以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陶冶道德情操,发挥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

四、工作室建设的优势和特色

(一)创新引领 笃行深耕思政新维度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便以前瞻性的视野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探寻着网络思政工作的新潮流,将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通过创意无限的传播手段,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网络体系。这一创新不仅让思政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使其内容更加鲜活、形式更加多样,紧密贴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点,使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成为了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的生活一部分。

(二)内容至上 打造网络思政精品作品

工作室始终将原创性、深度与趣味性作为内容创作的核心标准。团队成员紧跟时代脉搏,紧密围绕时事热点、校园生活趣事以及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需求,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可读性的网络视频。这些作品不仅观点鲜明、论述严谨,而且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工作室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参与内容创作,共同打造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

(三)虚实融合 沉浸创造思政新场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工作室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在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推送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互动活动。在线下,通过组织艺术作品展览、红色文化宣讲会、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种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也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工作室建设的未来规划

1. 提升视野和格局,加强与校外网络思政工作室和主流平台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为辅导员和学生提供更多成长展示的机会。

2. 依托新媒体平台,拍摄完成“辅导员答学生100问”系列视频。并深入挖掘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网络思政案例、网络文章、微课视频及短视频作品,丰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

3. 整理工作室取得的成果、经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措施,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打造主题清晰、层次有序、内容充实的网络思政主题课程或精品项目。

4. 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思政理论研究,主持申请校级以上思政课题,发表相关科研论文,集结优质内容出版网文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