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室主持人简介

工作室主持人 陈婷
陈婷,女,中共党员,讲师,现任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获评江西省最美辅导员、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全省“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最美辅导员等称号,曾获全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全省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三等奖等。指导学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二等奖,所带班级获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省“雷锋班”。
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8年,聚焦红色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创新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路径探索。指导“陶大青年”融媒体工作室获评“2021年度卓越影响力高校视频号”(全国30强)、“2023年度影响力高校视频号”,连续多年入围全国高校官方视频号综合影响力百强榜,官方微博获评“江西共青团十佳微博”,官方抖音号获“江西共青团新媒体最具潜力奖”;6个案例获评“江西共青团年度新媒体优秀传播案例”,1人荣获先进个人。

二、工作室简介和定位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相关文件要求,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事业中,广泛凝聚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智慧与育人力量,不断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创新,2022年,成立景德镇陶瓷大学“窑火”辅导员工作室,通过构建“六微”(即微宣讲、微榜样、微团课、微实践、微校园、微互动)工作模式,强化“六个一”工作理念,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打造制作精品网络文化作品,弘扬校园正能量、展示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探索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窑火辅导员工作室LOGO

窑火辅导员工作室IP形象“窑小火”

三、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一)构建“六微”工作模式
“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到哪里。”针对当代大学生偏好使用网络的特点,工作室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扩展到线上,打造“微宣讲、微榜样、微团课、微实践、微校园、微互动”工作模式。
1.微宣讲
紧抓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形成“个人讲+团队讲+学生讲”的线上主题宣讲体验,2年多来产出微视频100余个,获学习强国总平台、新华社客户端、央视频、中青报客户端、省教育厅等平台转发。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辅导员领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微课堂》。指导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录制“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我们这十年”等系列短视频45个,点击率10万余次,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刊登。组织开展“读红色家书,忆百年峥嵘”主题诵读62期,获学习强国“青春向党,江西高校学子红色故事分享汇”专栏连载,总阅读量达30万余人次。
2.微榜样
打造“陶大风华”“青年榜样”“学在陶大”等栏目,挖掘在学业、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师生典型50余人次,创作网络作品60余个,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让师生的先进事迹辐射引领更多人。
3.微团课
推出基础团务知识讲解视频“团团小课堂”16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工作室进行讲稿审核、打磨,安排人员进行录制的方式,将话筒给回到学生,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互动性。依托学校微团课大赛,邀请教师团干部和学生录制优质团课短视频10余个。
4.微实践
通过网络将社会实践、红色走读、文明时间等全过程进行线上展示,累计发布实践推文150余篇,实践成果视频200余个,展示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和感悟。
5.微校园
立足学校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打造“学在陶大”“陶大的春秋冬夏”“我在陶大看展览”“衣食住行在陶大“等栏目,共计创作推送和视频100余个。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创作专题推送和视频。新生开学期间,制作迎新特辑30余篇,全方位展示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6.微互动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师生关注的话题,通过随机访谈、专题访谈、抽样访谈等形式,制作专题网络文化作品,尤其是短视频20余个,加强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强化“六个一”工作理念
1.把牢“思想政治引领”这一初心使命
“窑火”辅导员工作室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落实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创造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五四青年节、军训、校运会、开学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精品短视频,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制作陶大版《领航》《唱支山歌给党听》陶大版《团歌MV》《校歌MV》《强国一代有我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八一》《陶大新声》等精品短视频,展现陶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
2. 组建一支“业务熟练、善为敢为”的网络文化产品制作尖兵队伍
在全校范围内吸纳了一批有一定视频拍摄剪辑基础或是热爱视频制作的学生,目前团队有25名学生。为学生提供相机、无人机、稳定器、补光灯、麦克风等设备。实施“老带新”“一对一”的培养模式,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定期对学生开展业务培训,在脚本拟定、设备使用、视频拍摄、后期制作、剪辑软件使用等方面对进行指导;开展月度优秀成员评选,建立激励机制。
3. 制定一套“贴近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媒体新闻信息发布、审核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安全、有效,校团委结合共青团宣传工作实际,制定《“窑火”辅导员工作室媒体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视频号发布内容坚持值班编辑-责任编辑-工作室主持人三审三校,确保了严把政治观,切实提高视频发布的真实性、艺术性,努力打造精品。
4.形成一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
一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引导视频内容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二是围绕师生的思想新动态,主动抓住契机的同时,深化对宣传规律的把握,不断提高新媒体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打造品牌栏目,比如“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团团小课堂”、考研心得分享、青年榜样事迹展播、“我在陶大看展览”等,持续深化品牌建设。
5.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良性互动”的工作氛围
定期开展选题会,通过团队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注重向优秀的同仁学习,日常多积累灵感;积极组织表现优秀的骨干成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拓展工作视野;通过“特色家文化”提升凝聚力,每月为团队成员集体过生日,举办元旦晚会、茶话会等,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6.构建一个“协同共振、美美与共”的工作格局
一是扎实做好对外宣传。积极向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青年网、江西省教育厅、江西共青团等推报优秀的视频作品。二是与学校大宣传良性互动。在记者培训、外宣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强与党委宣传部的沟通和联系,寻求支持与帮助。三是协同共振。通过学校辅导员队伍,对优秀作品积极扩散、转发、评论,达到共同发声的效果。
四、工作室建设的优势和特色
1.团队有力度。一是建立精品工作团队,团队成员中辅导员5人(陈婷、苏杰、黄洪燕、范田田、黄文斌),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学生28人,在文字写作、拍摄剪辑、图片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特长和优势,为一支“归属性强、凝聚力强、执行力强”的团队。二是配备专家顾问,邀请全国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付妍妍、宫婷婷,全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汤美丽、严荷君担任辅导员工作室专家顾问,为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开展提供专家指导意见。
2.成果有亮度。工作室创作的视频多次获学习强国总平台、新华网、央视频、中青报客户端、凤凰网、省教育厅官微、江西共青团等转发,阅读量逾百万人次。其中陶大版《团歌MV》,全网播放量超过500w+,在学习强国总平台和江西平台累计观看量超100w。共计制作播放量1万以上视频47个,5000以上65个。
3.育人有效度。工作室成员获全省最美辅导员、全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全省共青团微团课大赛特等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等辅导员工作方面荣誉。同时,通过工作室开展的各项活动,将教育润物无声地贯彻到育人始终,有效提升了学生地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多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在高校担任辅导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等,形成了协同育人、共同成长的氛围。
五、工作室建设的未来规划
1.拓展网络育人工作模式,推进网络阵地建设成效
在现有的“六微”工作模式上,尝试开展“微班级/支部”、“微阅读”、“微社团”、“微接力”等活动,拓展网络育人辐射面,展示青春正能量、激扬青春好声音,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抓牢“学、思、践、悟”,提升工作室成员网络育人能力
学,举办网络作品创作训练营、媒体发展论坛等,邀请网络思政领域专家学者为工作室进行指导,组织骨干成员参加相关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成员网络育人能力。
思,定期举行作品分享会、成果交流会等,实现成员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为工作室建设出谋划策。
践,进一步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吸引力的品牌项目,工作室成员根据自身特长,每月完成2篇优质文化作品创作,争取作品和平台能够“出圈”,力争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
悟,进一步做好工作室成建设和自身辅导员工作的结合文章,提升工作室科学研究水平,产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案例,出版相关著作、工作论文。
3.强化“共学、共创、共建、共享”理念,打造辅导员—学生成长共同体
进一步发挥用户内容生产的优势,扩大受众面,积极鼓励校内外辅导员、大学生共同参与创作网络作品、共同分享育人理念,努力打造辅导员—学生成长共同体,进一步扩大工作室的建设成果辐射面,更好地服务师生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