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辅导员工作室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队伍建设 辅导员工作室 正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丹心铸魂”辅导员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11/07 22:19:03 浏览:

吴丹妤,女,中共党员,讲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深耕高校辅导员17年,聚焦“红色文化育人”、“陶瓷文化育人”两个主题,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工作中先后主持参与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30余项。

一、工作室简介和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丹心铸魂”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12月底,于2024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工作室共有1名负责人(院党委副书记吴丹妤)和11名成员,工作室成员包括邹蓓茹、徐文韬、郑福太、李俊瑶、易迎欣、罗力维、金莉芬、刘光盛、李佩佩,以及两名兼职辅导员(林思澄、王诗雨)。工作室成员专业背景多元,涉及机械、艺术、教育、体育、财会等多个领域,为工作室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和应对多样化学生日常管理情境提供了良好的专业支撑。

“丹心铸魂”辅导员工作室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1234”工作模式,建设“一站式”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打造“辅导员”和“学生”成长双通道,以“三线发力”(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案例研讨)和“四个导向”(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为主线,面向辅导员开展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工作案例交流研讨、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活动,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赋能学生成长;面向学生开展理论宣讲、红色观影、谈心谈话、学业帮扶等特色主题活动,凝聚思想共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切实解决学生问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一)空间建设

目前工作室配备了数字化书柜、投影屏幕、文化墙、辅导员风采展示栏、活动桌椅等基础设施,分设了交流研讨区、红色观影区、理论学习区、谈心谈话区、风采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能较好满足辅导员工作室各项活动开展的需求。此外,为了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我院辅导员工作室增设隐藏功能区——运动区,提供跑步机、体脂秤、跳绳、羽毛球拍等器材,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身体素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生工作中。

(二)平台建设

依托于辅导员工作室平台,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面,辅导员工作室围绕“三线发力”要求,开展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案例研讨等活动。目前开展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学习研讨会、“红色走读”实物作品指导、“如何做好一名辅导员”辅导员沙龙活动、工作案例研讨、课题申报、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复盘会等活动。辅导员工作室多次组织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以过硬政治素养和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辅导员队伍,做好学生思想引导者;工作室负责人吴丹妤主持的“英模精神融入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研究——以近十年‘时代楷模’事迹为例”获批省级立项课题;在我校举办的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徐文韬和易迎欣两位辅导员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综合平均成绩在排名前列;工作室针对学生实际工作案例开展研讨交流,如近期两名学生宿舍矛盾引发的网络舆情,全体辅导员综合研判,化危机为网络安全教育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方面,目前辅导员工作室成员主持省级课题1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撰写工作案例16篇、工作论文8篇。


(三)阵地建设

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辅导员工作室紧扣“四个导向”的主线要求,在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设一个领航班。学院通过招募和选拔优秀学生代表组建了学生骨干“领航班”,旨在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的“领航”作用,围绕文化传承、理论宣讲、专业技能等方面开展培训活动,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骨干力量。目前“领航班”有30余名学生成员,由工作室成员、院团委副书记徐文韬担任班主任,已开展“两会”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社区志愿活动、社会实践调研等10余场培训及活动。

组建一个红歌团。学院充分发挥“红五月”红歌合唱团的良好基础,组建了院红歌合唱团,通过红歌展演赓续红色血脉,传递时代强音。我院红歌合唱团有80余名成员,目前已在“青春为祖国歌唱”合唱展演活动、“开学第一课”、院运会等活动合唱“有我”“祖国不会忘记”“景德镇陶瓷大学校歌”等经典曲目,现场观看人数超2千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打造一批精品课。工作室加强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适时根据重要时间节点,如国庆、“五四”青年节等精心制作“什么是担当”“青春告白祖国”等网络思政视频,运用学校官方视频号、学院新媒体平台等发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学生思想,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建设一个育人平台。工作室每月开展“一月一谈”师生座谈会,涉及内容和主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目前已邀请校内外各领域专家、老师开展师生座谈会9场,暑期开展“社会实践”“红色走读”实物作品创作指导,其中郑福太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多彩江西”入选我校润心馆展览作品。“一月一谈”已成为我院师生联系的重要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业、生活、思想引领等方面深入指导。

辅导员工作室坚持以“助力专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为己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五育并举”开展系列学生活动,为助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工作室特色和优势

(一)成员凝聚有合力

工作室成员专业背景涉及文、理、艺术、体育各方面,有助于开展在解决问题中提供多样化视角,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工作室队伍年轻化,团队氛围有活力,同时队伍结构工作时长涵盖1年到17年,形成了良好的“帮传带”传统,队伍成员凝聚力强。

(二)成果宣传有平台

学院有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新媒体平台,目前有5800余名用户关注,关注群体主要为大学生,累计浏览量超150万次,为工作室相关成果宣传提供了有热度、有看点的平台。目前已发布16篇辅导员工作室相关推文,2条视频,累计浏览量超2.8万次。

(三)“1+N”中心建设有亮点

学院依托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了学院心理工作室、就业指导工作室等“N”个学生服务中心,完善的空间建设为工作室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专业化场地。学院文化走廊设置了辅导员工作室成员风采栏目,展现了工作室成员的风貌,因此我院配套育人空间完善,便于开展各类师生活动,同时营造了温馨、向上的学院氛围,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

(四)思想引领有特色

工作室坚持用青年的方式教育青年,通过学生宣讲以“青言青语”把党的理论传递给青年,开展红色观影、红色家书剧本创作等活动,以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汲取红色信仰力量,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四、工作室下一步规划

(一)打造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者”,工作室将通过朋辈交流、专业辅导、订单式学习、网络思政等方式致力于提升辅导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在完成工作室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将建设重心转移至“人”的培养中,帮助工作室成员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习、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深入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师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扬长避短,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进一步深化对某一方向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服务、沟通协调、应对突发事件、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订单式自主学习,结合不同阶段(初、中、高)辅导员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订单;二是针对性提升辅导,邀请专业人员针对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开展针对性辅导;三是互助式朋辈研讨,开展日常工作交流会、学习交流会等,将工作困惑、特色做法、先进经验等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

(二)建成辅导员行动研究的“精品库”

以“在工作中做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工作”的理念,通过驱动科研动力、搭建科研平台和推动成果产出三个方面提高辅导员科研热情,建成辅导员行动研究的“精品库”。充分发挥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的激励作用,并给予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一定鼓励政策,鼓励辅导员多思考、多探索,将工作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将先进经验转化为优秀案例,系统驱动科研动力。依托校“青苗论坛”等平台,开展课题研讨和集体申报项目,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收集优秀工作案例及论文,编集成册,建设行动研究资源库,打造精品库。

(三)创建“一站式”学生思想引领“新平台”

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打造一支优秀学生宣讲队伍、创造优秀网络思政作品。通过加强对学生骨干的教育,提高学生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敏感性,增强思想觉悟,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传播“青年大学习”、“辅导员讲党史”等优秀网络思政作品,并创作和打磨一批优秀网络思政作品。

未来,“丹心铸魂”辅导员工作室将持续聚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科研成果产出,增强铸魂育人本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