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第88讲:载人航天精神:矢志不渝,逐梦星辰大海
发布时间:2023/03/29 22:05:18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罗尔霖

罗尔霖,男,汉族,中共党员,景德镇陶瓷大学学工部专职辅导员。参加工作至今,主持参与辅导员专项课题一项,所撰写的《致大一新生》被“赣鄱辅导员”用稿。

载人航天精神:

矢志不渝,逐梦星辰大海

航天员归来之时,太空还是那片太空,中国人却又一次把一个国家崭新高度在这里标记。站在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的时间轴上,我们再回眸中国航天人所走过的非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正是一种精神。它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一、特别能吃苦

特殊的试验要求和繁重的研制任务,使得艰苦的工作环境成为航天人的“标配”,夜以继日的工作成为航天人的常态。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都印刻着他们的足迹;每一个深夜里,都有他们辛劳的身影。

航天员进行“魔鬼训练”的超重耐力训练时,要承受40秒8个G的重力加速度,这是普通人承受极限的2-3倍。整个过程令人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面部肌肉都被拉扯变了形……对于受训的航天员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载人航天事业不仅要忍受物质条件的艰苦,也要克服身体的辛苦、战胜意志的困苦。广大航天人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

二、特别能战斗

2008年9月27日,就在翟志刚准备出舱进入浩瀚太空之时,轨道舱频频响起火灾报警声。直面在太空最害怕发生的事故,翟志刚仍选择了毫不犹豫地出舱。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在执行神舟五号飞行任务过程中出现了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杨利伟说:“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实践证明,“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人通过高风险挑战历练而成。一次次堪称完美的表现背后,是每一名航天人不懈战斗的姿态。

三、特别能攻关

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随着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时间长达三个月;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神舟十二号创造的多个“首次”,对于中国航天而言就是一座座辉煌的里程碑。

事实证明,“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孕育在中国航天工程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更发展于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四、特别能奉献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航天人往往需要工作的地方条件都很艰苦且具有危险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余位为祖国航天事业牺牲的烈士。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十万人参与其中。他们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形成了强大合力。正如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所说,载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

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为了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他们将“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深深镌刻进理想信念中。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一座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努力进取、跨越时代、勇往直前。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