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 | 第64讲:于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发布时间:2022/06/15 22:12:40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 苏江燕

苏江燕,女,中共党员,讲师,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2年8月至今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并多次获得科院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的荣誉。

于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隐姓埋名28载,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坚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信条;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勋章、“共和国勋章”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于敏!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他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转折就是他开始从事氢弹研究,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涯。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其形状之大在爆炸点以北250公里处仍能看到,烟云升离地面10公里,仿佛一颗人造“大太阳”,这标志着我国的氢弹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又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

纵观全球,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中国的速度堪称世界之最。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科研历程时,于敏淡然地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为国家隐姓埋名几十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来”,这是他的回答。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国家发展取得的成果,离不开背后无数个像于敏一样,为了国家大义,甘愿隐姓埋名、披荆斩棘、忘我奉献的奋斗者们。他们是历史选择的一代人,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在他们身上,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他们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忠于职守、以身许国,是共和国的脊梁。

后辈们会继承前辈的意志,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