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 | 第50讲: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2/05/27 17:22:30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张娜娜

张娜娜,女,汉族,中共党员,讲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工办主任。自2013年6月担任辅导员至今,先后获得“最美辅导员”、“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是一代代科学家崇高精神的凝结,是激励引领广大人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重要力量源泉。

爱国、创新

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信念在攻坚克难中铸就。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之魂,也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955年9月,钱学森突破重重困难,登上了归国的航船。之后他带领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用4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10年间,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一片丹心为报国。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创新就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创新既是科研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从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到量子计算机,从汉字激光照排到载人航天,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上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无不说明我国具有强大的创新底蕴和实力。

求实、奉献

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品质在潜心研究中升华。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科学是持之以恒的事业,只有静心笃志,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甘于奉献,才能创造出一流科研成果。邓稼先接受研制核弹重任后,他的名字连同身影都不复存在,直到1986年临终前,他的身份才被披露;黄旭华一“潜”30年,为研制核潜艇不得不亏欠亲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协同、育人

集智攻关、甘为人梯的自觉在接力奋斗中凝结。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中国天眼”工程等,无一不是团队联合攻关,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1950年,华罗庚到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慧眼识珠,发现了陆启铿。和华罗庚一样,我国许多优秀科学家,既是科研事业开拓者,又是提携后学的领路人。站在三尺讲台,黄大年对求知若渴的青年才俊倾囊相授,为了让学生们做好研究,他自费给班上24名同学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中科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在罹患重症之际,捐出毕生积蓄,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自己的青春力量。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