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仪,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雕塑专业本科生,现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副团长。曾获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最美大学生”称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等50余项荣誉,连续三年综测专业第一,累计志愿时长超500小时。

砥砺前行,点燃“奋斗之光”
如果把王清仪的人生比作一块画布,那么学习雕塑专业无疑是最绚烂的一笔。她热爱雕塑,认真努力地学好每一门课程,她的青春因积极奋斗而闪耀。雕塑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和付出的艺术,她与群星、月亮为伴,校园里的每个清晨和深夜,都留下她奋斗的身影。

日复一日地积累,让她成就更好的自己。在大学三年的58门必修课程中,她有40门课程取得90分以上的好成绩,最高绩点达到3.99,综测成绩也始终保持在90分左右,位列雕塑专业第一,并荣获四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从大一到大三,她默默耕耘、不断成长。那些曾经披星戴月的学习时光,不仅成为她珍贵的回忆,更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她也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的道理,因此,她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主动参加青春讲堂,从雕塑专业学生的视角,向同学们展现雕塑艺术的魅力。

身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学生,她连续两年积极投身全省“红色走读”活动。她与团队成员一同前往南昌,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养分和灵感,创作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在暑期,她与14名同学共同创作出长、宽均为2.44米的场景模型《军旗升起的地方》雕塑作品,并在润心馆展出。

坚守初心,追逐“信仰之光”
作为学校2022级本科生中的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王清仪始终不忘入党初心,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彰显青年担当。她积极参与校级青马班并顺利结业,荣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同时,她还参加江西省“井冈之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与各高校优秀学生骨干交流互鉴,思想的碰撞让她收获成长。如今,她已经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她始终带着一腔热忱与初心,扎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切实履行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涵养情怀,造就“奉献之光”
从大一的干事到大三的校学生会主席,王清仪见证了三届校学生会的成长变化。校学生会如同一艘大船,承载着太多有共同热爱和理想的同学共赴远方的希望。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她无数次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在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传播过程中奔波劳累,但从未厌倦。反而,与同学们共事合作让她感到温暖。在校学生会工作的900天里,她深刻体会到了积累与沉淀的力量。

在工作中,她持续推进校学生会改革,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型学生组织。她组织开展学生骨干培训班,创新课程内容,扩大课程规模;加强校院两级学生会组织的交流联动,帮助同学们平衡好学习、工作和生活。她荣获诸多荣誉称号,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部门负责人”等,是王清仪在学生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的最好印证。
在这三年大学时光里,她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荣获“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她累计志愿时长达到500余小时,志愿服务始终是她青春中不可磨灭的一抹色彩。她心系支教事业,用知识去守护和照亮更多山区的孩子。在课堂上,小朋友们聆听她讲述陶瓷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她先后赴景德镇市黄坛乡小学、湘湖中心小学、鸣山希望小学等8所偏远小学开展艺术支教。特别是她参与的由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共同开展的“皖赣青年手拉手,共筑乡村儿童梦”支教留守儿童活动,她带来了特色陶瓷艺术课,旨在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正所谓学以致用,她也多次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专业知识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她认为,青年志愿者活动虽然微小,但一粒粒微小的光却能汇聚成璀璨的银河。志愿服务始终是她青春中不可磨灭的一抹色彩。

王清仪深知,闪闪发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付出。她相信,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一切美好的背后都是风雨兼程、是“自找苦吃”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