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第24讲 :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 追忆永远的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2/03/29 17:54:46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李毅坚

李毅坚,男,中共党员,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风儿吹过稻禾,稻穗含泪静默;风儿吹过稻禾,万蛙齐鸣不舍离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去了解他的稻梦人生。2021年5月22日,那个让全世界人民吃饱饭的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袁隆平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在他近60年的科研岁月里,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作为终其一生的梦想和追求。过完90岁生日,他就改口称自己是“90后”。

袁隆平年少时亲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目睹过遍地饿殍。“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想从他1949年考取西南农学院时就已经萌芽。这个当时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愿望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1960年,自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后,便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方案。按照这个思路,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耗时将近十年的探索,袁隆平和团队于1973年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并于同年10月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这一路并非坦途。“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败了。在水稻研究的生涯中,袁隆平遇上的质疑、失败、和挫折犹如家常便饭,但这些困顿从未将他击垮。他一直默不作声,夏湖南、秋南宁、冬海南,不停地重复一场又一场的实验。袁隆平被称作“一个追着太阳走的人”,太阳在哪他就在哪儿。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吨、15吨的目标。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相关数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如今,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东方魔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800万公顷。袁隆平将毕生的满腔热忱全部献给了广袤的土地,他一生埋首田间,为人类端牢饭碗作出了极大贡献。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和世界粮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大家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同学们,袁老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一生致力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现在,他已经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将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广大青年一代。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