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广,共青团员,美术学院2021级美术学专业学生。曾任景德镇陶瓷大学青花艺术团司仪队副队长,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3次,二等奖学金2次,获得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2025年3月,获得第三届江西省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银奖,2024年6月,获得首届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组铜奖,2022年12月,获得江西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铜奖,累计获得荣誉30余项。深入校外博物馆、中小学举办非遗文化课堂,开展10余次主题宣讲。2024年,获评景德镇陶瓷大学“最美大学生”。
初入大学,王志广对未来的职业道路充满了迷茫。他时常问自己:“身为美术学专业的我在未来能够做些什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茫中,他求索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每一节课的见闻、每一笔练习的痕迹,都让王志广收获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清晰的目标。他逐渐体会到,美术学不只是艺术理论与绘画技巧的学习,它更像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带他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历史变迁留下的深深印记。“美术学专业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背后的奇妙。”
有了兴趣的指引,王志广一头扎进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深入探寻扎染、灯工琉璃、金缮修复等非遗文化的奥秘。他不仅埋首于艰深的理论知识,还跟从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在深入学习后,他决定要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坚定的目标与勤奋的汗水使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2025年3月,获得第三届江西省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银奖,2024年6月,获得首届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组铜奖,2022年12月,获得江西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铜奖。从书本到祖国大地,从专业课堂到竞赛舞台,这条由专业学习延展而来的文化传承之路不断指引他向更深处探索。
在王志广看来,文化传承绝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在实践中绽放光彩。依托美术学专业的优势,他实地考察了29所博物馆。“一个博物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考察学习让他切身体会到,博物馆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个文物背后都蕴藏着岁月的华光。这也让他对“文物讲解员”这一职业心生向往。因此,他先后加入红飘带志愿者协会和弘艺青年志愿团,作为志愿讲解员与社教员开展文化传播的实践工作。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讲解员,他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类讲解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和应变能力,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模式,甚至深入中小学开设非遗文化体验课,让小朋友们也亲身体验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的乐趣。他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并体验我们的传统文化。”

背起知识的行囊,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回到博物馆与课堂,再把所见所学传达四方,这样的经历使王志广感到满足。作为学院宣讲队队长,他深入实践,带领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烧制琉璃、制作扎染,感受手工技艺的魅力。“对我来说,志愿服务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知识积累到志愿实践,王志广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正被文化塑造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失窃等社会现象,王志广决定用双手保护技艺,以实践抒写传承。在众多非遗文化中,他选择了扎染技艺作为创新传承的突破口。“任何非遗想要传承下去,都得跟上大众如今的审美步伐。”王志广说。他发现,扎染与服饰、配饰等设计巧妙结合,能让现代人领略到千年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了突破传统扎染技艺的传承困境,王志广开启了现代设计转化实践之旅。他一头扎进研究中,改良绑扎技法、创新染料配比,经过数次尝试,终于创造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创新的喜悦让他愈发热爱扎染艺术。
文化传承需要坚守初心的原色,也需要斑斓多样的彩色。除了在技艺上创新,王志广还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他通过发布图文,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还耐心教授非遗手艺人运营自媒体账号,帮助他们打破宣传瓶颈,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增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意识。
一路走来,王志广通过专业学习驱散了对前路的迷茫,在志愿服务中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实践,于传承中抒写创新篇章。他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我希望我能够在创新当中,跟着时代一起继续往前走。未来我还想通过多种方式去传播非遗文化,并使其成为我的一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