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劳动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本科生工作 正文

让古老非遗在青春手中“活”起来——我校开展非遗传承劳动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27 12:10:28 浏览:

为深化劳动教育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11月25日我校学生工作处劳动教育教研室与“窑火”辅导员工作室共同组织2025级文化遗产专业学生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开展“指尖非遗承古韵,青春匠心护文脉”劳动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将课堂移至乡村,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非遗竹编茶篓珍珠灯制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和专业启蒙。

位于青山绿水间的兴田乡,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非遗技艺。活动伊始,当地非遗传承人向同学们讲解了竹编与珍珠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展示了精湛的竹编茶篓与流光溢彩的珍珠灯实物,其巧妙的构思与精湛的工艺引得阵阵赞叹。在随后的实践环节中,同学们被分为两组,沉浸式体验两项技艺的魅力。

竹编现场,在竹编艺人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挑压、缠绕的基本技法从小心翼翼到逐渐熟练。指尖与竹篾反复磨合,不仅考验着耐心与细心,更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25文化遗产1班许一珂在完成自己的茶篓后感慨:这次活动让我在编织中体会到匠人对细节的执着明白了非遗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让我对传统文化多了份敬畏与热爱

与此同时,珍珠灯制作现场则是一片静谧而专注的景象。同学们轻柔地将透光面纸裁剪并固定在灯架上,再用彩色纸花、火、云等象形图案予以装饰,每一个步骤都需精准拿捏力度与角度,是对定力与细致程度的极大考验。当一盏盏由自己亲手制作的珍珠灯相继完成,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成就感,古老的技艺仿佛在与青春的对话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原来每一件看似朴素的珍珠灯背后,都凝结着如此繁复的劳动与智慧,这让我对‘器物有魂’有了全新的理解。”25文化遗产2班刘萍表示。

劳动教育教研室负责人在活动中表示:“对于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而言,劳动实践不是简单的动手课,而是核心专业课的‘先导片’。唯有通过亲身的劳动创造,才能真正理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自觉与责任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是我校构建“劳动教育+专业特色”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大一新生在劳动中感知匠心,在创造中理解文化,实现了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双重升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对所学专业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未来将努力成为既有扎实学术功底,又有深厚乡土情怀的文化遗产守护者与传承人。